中信證券首席分析師張明芳“泄密門”在上周五鬧的沸沸揚揚。而據記者瞭解,賣方分析師通過短信、微信等非正式方式向買方機構發送未公開內容、上市公司非公開信息幾乎成為業內的“潛規則”。除此之外,還有聯合調研、路演、私下小範圍當面勾兌等更為隱蔽的“泄密”方式。(6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
  蝦有蝦道,蟹有蟹道。沒想到除了正常的高額薪酬之外,金融界還有這麼多隱蔽的生財之道!一場債市風暴,讓我們知道了“萬能丙類”的利益輸送,一場“捕鼠“行動,讓我們知道了“老鼠倉”的財富力量。還沒等到監管層對證券業的“內幕交易”進行專項整治,券商的分析師先跳出來“自曝其短”了。滿嘴術語,一口數字的“專業人士”原來是用來唬人的,真正有用的不過是短短朴素平實的幾句大白話。
  張明芳也算是分析師中的“大牛”了。公開報道的信息顯示,張明芳曾獲2006年新財富醫葯生物行業金牌分析師第三名,並且2007年一下子榮登榜首,成為新財富醫葯生物行業金牌分析師第一名,並且這個“榮譽”在2013年度還得到保持。可是業界傳聞,如此行業“大牛”的專業研究報告卻鮮少,並且研報數量隨著其名聲的增加而減少。
  想來,此女已經深諳證券行業的“分析之道”。“分析”本身並不重要,由數據和術語拼湊而成的長文不過是裝點門面,糊弄一般投資者的。“信息”尤其是“提前獲取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也許短短幾個字或十幾個字,就比幾千字或上萬字的專業研報“來錢快”。沒有“信息”,沒有哪個買方機構會看得起你,更沒有哪個買方機構會買什麼“研報”。對於證券分析師而言,和上市公司搞好關係,找到“重要信息”並及時傳遞給買方機構才是“王道”。有了“信息”就能被專業雜誌認可,就能拿到分倉收入,真正“名利雙收”,誰還去辛辛苦苦寫研報呢?
  當整個行業對研報質量缺乏認真的評估,對分析師的分析行為缺乏科學的評價,而僅僅盯住“信息”時,沒有分析師不選擇當一名精明能幹的“信息販子”。只要證券公司對分析師的考評方式不變,今天的分析師如此,未來的分析師也會如此,儘管這是對“證券分析師”職業的褻瀆。道德批判完全蒼白無力,嚴厲打擊也不過是暫管一時,行業監管更是無稽之談,改變行為要從改變游戲規則開始。只有當證券分析師憑藉自己專業研報能獲得尊重和財富時,“信息販子”才會消除。
  文/喬瑞慶  (原標題:證券分析師何時不再是“信息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05coddz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