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京市最近發佈關於推進四大片區工業佈局調整的決定,將用10年時間對曾承載支柱性產業的四大片區進行整體改造,在2025年左右實現四大片區的工業全部退出,廣大群眾為之叫好。北京市近日也傳出消息,原定年內調整退出的300家污染企業,將提前在10月底前實現退出。為了打消社會公眾對於污染外遷的擔憂,當地有關部門表示,“絕不能帶著污染遷到外地”。
  決不能帶著污染搬遷,毫無疑問,首先必須要有這個旗幟鮮明的態度。從全國範圍來看,目前在大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工業項目的外遷已成趨勢。很顯然,這種趨勢的背後,有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動力,更有城市污染治理的壓力。北京市發佈的PM2.5源解析報告顯示,在本地污染來源中,工業生產占比18.1%,是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讓污染轉嫁他人,不僅是一種擔當,更是一種義務。
  但不讓污染外遷,僅有態度還遠遠不夠。必須看到,最近欠發達地區以及中小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頻頻爆發,這從一些中小城市居民飲用水突發事件增多、百姓環保投訴增多,即可見一斑。很顯然,要走出“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保護產業轉移地的青山綠水,必須得讓污染企業“升級達標”後方可外遷。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剛性的制度約束。在這方面,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以及轉移企業,應是無可爭議的責任主體,需防止“一搬了之”。
  作為積極承接這些產業轉移的欠發達地區,發展願望異常迫切,但也可能因此會陷入意想不到的“污染”麻煩之中。因此,加強產業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招商引資方案,應是其眼下的重中之重。 下轉A2版
  上接A1版不要“有毒的GDP”,不僅需要端正地方領導幹部的政績觀,更需要強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強化信息公開透明,強化各級監督,讓各種機制協同發力,共築污染“防火牆”。
  當然,產業轉移是一種趨勢,是無法阻擋的潮流,也是可以抓住的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地方經濟騰飛的實踐,已經證明瞭這個道理。我們現在需要強化的,當是污染與治理孰先孰後的路徑問題,而不是發展與觀望的選擇問題。因此,欠發達地區對於大城市以及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既不能急吼吼地“搶到籃子里就是菜”,也不能視之為洪水猛獸“避之不及”。只要高標準搞好基礎設施配套、科學合理規劃,並且嚴格監督管理搬遷企業“達標排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兩不誤”“兩促進”,同樣值得期待。  (原標題:污染搬遷當防“暗流他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05coddz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