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詹新惠 王 樂
  【摘 要】趨於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走向理性成熟的互聯網網民、逐步多樣化的互聯網內容產品是新聞生產的三大利好,但更對未來的新聞生產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低質量、一般化、體驗度差、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新聞生產及其產品終究會被淘汰出局。從當前的互聯網部分產品應用及對新技術未來的發展測度,可以預見新聞生產將呈現新的趨向。
  【關鍵詞】信息消費;新聞生產;寬帶中國;雲計算;大數據
  自進入信息社會、數字時代以來,信息消費作為一種新型消費方式不斷被研究與論證,也不斷被提升至與資本、材料、土地和勞動力等關鍵性資源同等重要的地位。隨著國務院《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出台,信息消費正式成為國家戰略,擔負著“拉動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完成經濟增長的結構性調整”的重任。在信息消費驅動下,與之密切相關的傳媒行業首先受到影響,大到宏觀的產業環境、結構、佈局、形態,小到微觀的新聞生產、交換、流通、消費,都將或主動、或被動經受變革。拋開宏觀層面的傳媒產業變局不論,單就微觀層面的新聞生產、流通與消費來看,未來的發展趨勢值得深度探究。
  信息消費的三大要素利好新聞生產
  生產、流通、消費,原本是市場經濟學中與產品、商品有關的名詞,引入到信息資訊和新聞傳播領域,意味著信息、新聞具有了產品的特質與屬性。因此,產品消費、商品消費的三大決定性要素——消費環境、消費主體和消費客體——同樣作用於信息消費。只是,信息是一種特殊產品,特別是在數字化網絡時代,信息消費的環境、主體和客體顯示出與一般產品消費不同的特質,進而影響到新聞生產與流通。
  首先是信息消費環境在改善。在《若干意見》出台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文件《“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也同期發佈。“寬帶中國”是促進信息消費的基礎與保障,也是拉升信息消費必需的外部環境。按照國家對“寬帶中國”的戰略部署,到2020年,“城市和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分別達到50Mbps和12Mbps,50%的城市家庭用戶達到100Mbps,發達城市部分家庭用戶可達1Gs,LTE(LTE是第3代合作伙伴計劃主導的通用移動通信系統)基本覆蓋城鄉”。一旦“寬帶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那麼新聞生產與流通就有了無限的空間和發揮的餘地。所有受帶寬和網速影響的新聞產品和信息產品如手機視頻、手機游戲、富媒體廣告、實時交互等,都將獲得新的研發與生產動力。此外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已經逐漸進入普通用戶視野,在高網速、全網絡和三網融合的信息消費環境中,新聞產品將獲得無障礙的傳播與覆蓋。
  其次是信息消費主體在成熟。從數量上來看,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6億,且隨著互聯網向西部及農村地區發展,網民數量還將持續增長;質量上,網民的學歷、知識水平、參與度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日漸提升,原來 “三低”(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的狀況在學歷和收入上都出現了變化;在網民行為習慣方面,瀏覽網站的時間在拉長,擁有多終端且同時使用的人在增多,對手機的依賴和粘度幾乎形成“手機饑渴症”。網民群體經過10多年的“修煉”,從成長漸趨成熟。在消費決定生產的互聯網時代,網民消費主體的成熟讓新聞生產更加規範、科學、以人為本,而讓新聞傳播更加理性、合理,易於接受。
  最後是信息消費客體多樣化。《若干意見》中提及要“大力發展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促進動漫游戲、數字音樂、網絡藝術品等數字文化內容的消費”,其實,數字出版、互動新媒體、移動多媒體領域的內容、產品已經在源源不斷研發與生產。PC端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涉及到六大類別近百個細分領域,包括信息資訊瀏覽、在線交流溝通、影視娛樂游戲、商務交易支付、政務辦事服務和檢索查詢工具等。圍繞已有多樣化的消費客體,新聞生產一方面可以以現有產品為基礎進行深度挖掘,另一方面可以進行跨產品、跨界、跨屏和跨平臺整合。
  信息消費驅動下的新聞生產五大趨向
  趨於完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走向理性成熟的互聯網網民、逐步多樣化的互聯網內容產品是新聞生產的三大利好,但更對未來的新聞生產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低質量、一般化、體驗度差、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新聞生產及其產品終究會被淘汰出局。從當前的互聯網部分產品應用及對新技術未來的發展測度,可以預見新聞生產將呈現以下趨向:
  新聞生產興趣化。消費是生產的起點,消費者的興趣又是消費的起點,因此,基於用戶興趣生產新聞是拉升新聞消費、信息消費的引擎,也是黏住理性成熟消費主體的關鍵,可以幫助用戶擺脫冗餘、垃圾新聞、信息的侵擾,也利於用戶以最短的時間獲取最精準的資訊,提高信息消費的效度。
  從技術層面看,雲計算和大數據為新聞生產興趣化提供了支撐。根據用戶上網的習慣、瀏覽的痕跡、參與的話題以及評論的內容,理論上每一個用戶都可以被畫出一幅網絡肖像,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UID(user identification用戶識別)號,個人的興趣圖譜一旦構建,就成為新聞生產的基礎。而基於個人UID特征和興趣圖譜進行的新聞生產不僅目標明確,讓用戶更有黏度,而且有利於整合新聞資源,甚至自動生成匹配,達到高效精準的效果。有網站因此喊出口號:“你關心的,才是頭條!”、“你的頭條你決定!”
  新聞生產興趣化的前提是個性化的用戶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喜歡定製專屬自己的內容和產品,其核心是要利用技術手段獲得用戶資源和興趣圖譜,並借助相關分析軟件、挖掘工具實現新聞與用戶的無縫對接。這就要求新聞媒體機構整合現有品牌和渠道優勢,利用已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獲取第一手的用戶資源,建立可挖掘、可分析的用戶資源數據庫,改變過去忽視用戶資料,粗放化處理有價值、忠誠用戶的痼疾,由此辨識出單個用戶的UID,描繪出群體興趣圖譜,細分出更精準的目標需求。
  新聞生產智能化。從當前新媒體的生態環境可以看到,存在著內容過剩與稀缺的悖論。內容方面,來自用戶的龐雜、海量信息造成了新聞、內容的過剩,但同時,每一個個體面對浩瀚的互聯網卻是無所適從,高品質、專業性、個性化的精品內容又非常稀缺。儘管有各種綜合搜索、垂直搜索的幫助,但現在的搜索工具給出的結果只能算是模糊搜索,遠遠達不到智能效果。
  新聞生產智能化,是要綜合用戶角色、興趣識別、曾經瀏覽和定製的痕跡、發佈內容的語義分析以及用戶所處環境智能化過濾信息內容,推送出基於位置、環境的個性化內容。比如,某一天,你去故宮博物院參觀,當你用手機拍下太和殿照片上傳後,你能立刻收到有關太和殿的背景知識和資料,最新的與太和殿或故宮有關的新聞、視頻,同時還能收到針對你個人特點、要求和時間安排給出的精準參觀建議、參觀貼士以及社交網絡里其他朋友的推薦、介紹和心得體會。如果恰好有同屬一個社交網絡的朋友也在故宮的話,你也會被及時告知,並把朋友推送到你的身邊。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化生活會越來越成為大眾的需求。以社交(Social,So)、本地(Local,Lo)和移動(Mobile,Mo)三者結合的SoLoMo模式,既是一種網絡營銷和商業模式,也是一種新聞生產與科學傳播的模式,能夠形成內容本地化、方式社交化、獲取移動化的智能生產與推送。
  新聞生產產品化。產品,是指向市場提供的,引起註意、獲取、使用或者消費,以滿足欲望或需要的任何東西。消費者購買產品,不僅購買產品的實體和外在形式,更是購買產品的核心價值,同時還考慮產品的附加價值和期望價值。新聞生產產品化,一方面是要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滿足用戶對於產品核心價值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在新聞生產過程中,除了提供新聞基本、外在形式,還需要考慮產品附加值和潛在價值。
  報紙目前提供二維碼服務的很多,但在二維碼應用上,卻缺少從產品角度的思考和運用。現在的報紙二維碼應用,大多是文字內容的視頻重覆版。如果換成產品的角度,則至少有兩種生產方式,一是對新聞內容延伸、擴展,比如在觀點、評論類報道中,不僅可以提供背景資料、有聲閱讀,還可以提供與話題有關的其他多方觀點;在體育類新聞報道中,不僅可以為報道配置更多的現場照片、視頻訪談,還可以提供報道中所提到項目的詳細資料、運動員成績及相關資訊,製作出複合型的新聞產品;二是從信息服務的角度出發,以新聞做引導,給讀者提供更多實用的、有價值的增值資訊和信息。在介紹某個新產品時,可以通過二維碼提供出產品的性能、功用、價格和比價等;在評價某部電影時,可以通過二維碼把電影在各地放映的時間、場次、價格、影院電話等實用信息一一呈現,以方便讀者選擇享用;在旅游類新聞報道中,可以提供該旅游景點的路線、預定、特色產品、交通等商務類信息。
  產品化的核心是新聞生產理念的改變,要建構全媒體的思維。要把文字報道、多媒體視聽、社會化互動的新聞報道與商業、消費、商務營銷等進行全面綜合考慮,形成對新聞生產的一次升級再造。
  新聞生產多樣化。2012年9月28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佈最新報告顯示,移動設備和社交網絡對人們閱讀新聞的影響繼續提升。與2010年相比,通過移動設備訪問新聞的比例提高了近1倍。國內的情況與此大體一致。在CNNIC第30次互聯網報告中,手機網絡應用中,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手機即時通訊、手機搜索和手機上網瀏覽新聞。
  不僅手機成為新聞傳播的新渠道,移動閱讀器、平板電腦、樓宇電視、車載電視、電子書等也都成為媒體新聞的傳播通道。在一些媒體內部,也正在形成媒體集群,橫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和戶外媒體等。豐富多樣的傳播渠道反向要求新聞生產多樣化、整合化,要根據渠道的性質、特點和使用人群的情況來生產與之相適宜的新聞、資訊,在手機端、移動媒體上傳播時效性快的新聞;在網絡媒體、電子書層面集成多媒體、視頻化和大容量新聞;在戶外樓宇電視等終端呈現簡約、精煉的提示性新聞;在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刊載深度類、調查類和觀點類的新聞。
  在生產多樣化新聞過程中,還要有整合意識,不同類別的新聞彼此互補、呼應,實現多種類型新聞的無縫對接。比如,用戶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發表意見,與其他用戶討論話題、分享感受,那麼新媒體可以創造這樣一個平臺,將播放的電視節目與用戶的互動空間結合,同時把用戶創造的點評內容形成話題,以吸引更多的用戶關註電視節目。國際知名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最新報告稱,Twitter用戶可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原因是這些用戶會在收看電視節目的同時發佈實時共享評論。在對200多個黃金時段電視節目進行分析後,尼爾森得出的結論是,有關一部電視劇的Twitter消息數量的激增將可在近1/3的時間里提高收視率;反之亦然:越多觀眾收看一部劇集,就會有越多Twitter用戶發佈實時評論。
  新聞生產雲端化。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超級計算模式,它的應用思想是把分佈於各地的成千上萬臺電腦和龐大的服務器集群計算能力連接成一張大網到一個遠程的數據中心,形似一片電腦雲。雲計算的服務形式多種多樣,已有多個行業利用雲計算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雲從而成為雲行業,如教育雲、金融業雲、醫療雲、物流雲、交通雲等。新聞傳播與雲計算結合將給新聞生產帶來根本性變化。
  首先是雲傳播。傳統媒體和傳統互聯網有點對點、面對面,點對面和麵對點等多種傳播方式,雲傳播簡化了傳播環節,只存在“雲”到“端”,即C2C(Cloud to Client)。在“雲”的層面,可以建設信息雲、新聞雲、視頻雲等等龐大的數據庫,同時保證各類雲的通用與安全;在“端”的層面可以讓用戶享受定製化服務,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內容,在用戶間搭建操作編輯的分享通道。
  其次是雲監測。互聯網多點併發、頻繁交互的傳播特性使得網上內容在幾乎完全失控的狀態下被變異和再傳播。要想全面、快速地掌握網上傳播態勢,就可以借助雲計算對原始內容的瀏覽量以及散佈於論壇、微博、SNS社區的所有再傳播內容的瀏覽量進行實時監測,深度挖掘傳播內容的變異和傳播參與者的特性,並鎖定特定媒體或特定傳播人,即時監測。
  第三是雲編輯。雲計算與雲存儲使得信息獲取成本接近忽略不計,媒體之間獲取信息的時間差也縮小至最低。信息已不是媒體競爭的主要目標,對於信息的獨到解說、重新整合、編輯成為媒體勝出的關鍵。內容生產流程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人人皆為傳者”+“雲計算”將革新媒體從業者的分工與在組織內部的權重。
  第四是雲媒體。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受制於既有的發佈流程、業務歸口、頻率分割等諸多限制而步履艱難。進入雲計算時代,媒體不用再重覆購置服務器、終端設備等,複雜的內容分發與多媒體呈現,複雜的用戶訂製與廣告細分等都將在“雲端”處理,雲媒體將在“雲計算”這一全新平臺上得以輕鬆實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互聯網時代傳統主流媒體輿論引導效能和方法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2AXW001)階段性成果]
  (詹新惠: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王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原標題:信息消費驅動下的新聞生產趨向探想)
(編輯:SN0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05coddz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